“感謝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為我們群眾做的實事好事,讓我們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也讓我們對生活多了一份安心。”近期,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依托“環境監測進社區”主題黨日活動,派遣專業技術人員前往居民家中,開展室內空氣、飲用水等環境檢測服務,嚴謹細致的工作流程讓社區居民阿佳卓瑪贊不絕口。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近年來,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切實發揮生態環境監測重要基礎和技術支撐作用,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作出積極貢獻。
根據2022年最新監測結果,西藏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達到地表水或地下水Ⅲ類標準,7市地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9%以上。
日常工作中,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明確生態環境監測服務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保障區域環境質量良好、協同推進減污降碳、邊境地區環境安全和典型區域生態修復治理5方面工作定位,制定并印發《西藏自治區區控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工作規范(試行)》《西藏自治區排污單位監督性監測工作規范(試行)》,全面厘清區市縣三級監測機構環境質量和監督性監測工作職責,理順生態環境體制機制,推進全區監測工作規范化開展。統籌7市地監測人員交叉開展全區國家網地表水、國家網土壤、區控地表水、區控環境空氣、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等常規監測任務,每年累計派出監測人員450余人次,行程60余萬公里,布設各類監測點位2000余點次,采集樣品2萬余個,獲取各類監測數據10萬余個,為西藏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展現了西藏生態環境監測人的奉獻與擔當。
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堅持把創新突破作為事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努力克服重重困難,拓展監測領域,創新開展監測工作,首次開展了重點城區煨桑活動對環境影響的分析研究、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項目生態環境本底監測;首次開展了格拉丹東長江源、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絨布河、阿里地區大氣臭氧等專項調查監測。同時,主動開展全區130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監測、全區重點國控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等,全力確保群眾飲用水和生活環境安全,讓群眾放心。
2021年,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聯合中科院青藏所、河海大學、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上海、江蘇、江西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等單位組成格拉丹東區域生態環境監測組,首次完成了格拉丹東姜根迪如冰川和崗加曲巴冰川枯水期、豐水期、平水期的生態環境質量專項調查監測,為長江源頭乃至中下游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和保護修復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值參考。
與此同時,為把川藏鐵路建設成為“生態環保路、人民幸福路”,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及時成立課題組,開展川藏鐵路開工前生態環境質量背景值監測和施工期生態環境質量監督性監測,對施工區域沿線空氣、水、土壤、生態進行分析研究。據統計,自2020年10月以來,累計派出監測人員100余人次,行程5萬余公里,布設環境空氣、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土壤、噪聲、水生態等各類監測點位220點次,采集樣品2400余個,獲取各類監測數據6000余個,有力保障了工程項目順利建設。
打鐵還需自身硬。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堅持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能力的基礎性工作,邀請江蘇、江西、遼寧等援藏省市專家開展重點監測業務合作交流,與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簽訂“黨建+技術”合作共建框架協議,與江西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簽訂“黨建+”合作框架協議,與中科院青藏所共同成立“生態環境監測聯合實驗室”,與西藏技師學院共建“環境監測人才孵化基地”,厚植發展內生動力。
通過多單位多領域交流合作,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基礎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水分析能力突破64項達到103項,具備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監測分析能力,掌握了環境DNA新技術在生態環保領域的應用。
經過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上下的共同努力,2022年,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獲評“第三屆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集體。
初心永擎,方可照亮前路;使命在肩,更需勇毅前行。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上,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將繼續開拓創新,砥礪奮進,充分發揮示范帶頭、技術引領作用,不斷開創西藏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新局面,以實際行動守護好雪域高原的萬水千山、生靈草木,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作出更大努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