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日喀則市薩迦縣扯休鄉近3000畝的藜麥種植基地,放眼望去,豐收在即的藜麥生長旺盛、籽粒飽滿,呈現出火紅、金黃、紫紅等多彩景觀,蔚為壯觀。
這是薩迦縣藜麥全產業鏈投資建設項目展現的初步成果。
看著大片長勢良好的藜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藜麥育種課題組的科研人員們喜不自禁。
藜麥的利好
“藜麥具備成為高蛋白全營養新主糧和優質牧草的潛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韓斌告訴記者,這是由藜麥的全營養特性和多種抗逆性決定的。
從食用角度來看,藜麥是高價值的糧食作物,蛋白含量遠遠高于水稻、玉米和小麥,氨基酸成分非常符合人體營養需求,且不含麩質、升糖指數低,對于麩質過敏與不耐受人群、糖尿病患者來說是福音。
從種植角度來看,藜麥具備優良的抗逆性(抗鹽堿、抗干旱、抗低溫、耐貧瘠),能夠在邊際土地種植,基本上不跟目前的主糧爭奪土地,相當于有效增加了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尤其作為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高海拔山區的物種,藜麥天然適合高原環境。
在西藏繁育和種植優質高產藜麥品種,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院士的愿望
在韓斌看來,要想最大程度保障和實現西藏當地農牧民的利益,藜麥產業化發展必須得到科學的驗證、科技的賦能。
為把論文寫在雪域高原上,讓戈壁荒灘長出“黃金谷物”,2019年,中國科學院韓斌院士團隊在日喀則市農牧業科學研究推廣中心掛牌成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在柔性引進區外科技智力資源、提高建站單位科研水平,促進當地科技人才成長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022年,韓斌支持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推廣種植了1.7萬畝旱地藜麥,帶動1041名村民每人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
在內蒙古的成功實踐,讓韓斌信心倍增。2022年8月,韓斌提出在西藏開展藜麥產業幫扶的建議,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在上海援藏干部的協調配合下,經過一系列前期籌備工作,今年4月22日,日喀則市薩迦縣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藜高科(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三方簽訂《薩迦縣高原藜麥種業創新與產業化示范推廣項目》框架協議。
今年6月中旬,在第五屆藏博會上,薩迦縣藜麥全產業鏈投資建設項目簽約落地并開工建設。
多贏的局面
團結攜手、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一個“1+1+1>3”的命題正在被證明。
薩迦縣,是以農業為主的半農半牧縣,歷史文化悠久,資源稟賦得天獨厚,縣域發展優勢正在深培厚植;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擁有藜麥遺傳資源,已建立中國藜麥雜交育種技術體系和平臺,開展了中國藜麥參與式育種工作,在干旱地區及內陸鹽堿地均進行了實驗性種植和推廣示范種植;中藜高科(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藜麥產業幫扶、以鄉村振興為奮斗方向、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藜麥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2000畝高原藜麥種植基地在扯休鄉甲瓊村建立,示范種植17個品種藜麥;200畝高原藜麥育種基地在扯休鄉扯休村建立,試種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選育的50個品種。
現在,三方正共同推進藜麥種業創新與產業化項目合作,培育優質高產高原藜麥新品種,爭取實現藜麥新品種在當地登記;計劃到2025年推廣種植2萬畝,在此基礎上實現原糧及精深加工產品的產業化目標。
“不與青稞爭土地,在邊際土地上開辟一片新天地,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科技效益的‘多贏’!”這是韓斌賦予藜麥的“另類生存法則”,也是他在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過程中堅持的基本原則。
韓斌表示,將以精準長效的科技賦能,推動開發更多適銷對路的藜麥產品,提高藜麥產品附加值,努力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成熟經驗。
“通過不斷豐富產品供應端、激活產品需求端、搭建穩定可靠的銷售鏈,形成‘兩端一鏈’的智慧供應鏈,‘以銷定產’保護藜麥種植戶權益。”這是該項目的藍圖愿景。
目前,該項目從種植到收獲全程使用當地合作社的機械作業,有效帶動當地群眾實現就業增收、掌握相關技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