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拉薩市當雄縣,10036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居住著5165名60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14.3%。這片被譽為“藏北明珠”的高海拔牧區,正面臨著老年人居住分散、養老服務基礎薄弱、集中養老設施覆蓋難等多重挑戰。面對高海拔牧區養老服務的獨特困境,拉薩市民政局在國家養老服務宏觀政策指引下,以政府購買服務為紐帶,創新構建“3+1+N”養老服務模式,成功激活基層養老服務網絡,為高海拔牧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出一條特色路徑。
政企社協同發力
構建多元化服務矩陣
在當雄縣鄉鎮民政服務站,需求清單上標注有亟待解決的緊急需求、需要關注的潛在問題以及已落實到位的服務等。這份動態更新的清單背后,是拉薩市精心構建的“三維發現體系”在高效運轉——通過“鄉鎮部門轉介+民政社工挖掘+服務對象求助”的立體化網絡,實現了養老服務需求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預警的質變。
截至目前,當雄縣鄉鎮民政服務站累計轉介1613條有效信息,社工走訪排查99戶潛在需求對象,而102戶的主動求助量,更直觀彰顯了服務公信力的顯著提升。這種精準的需求感知機制,讓民政部門全面掌握了高海拔環境老人在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多樣化需求,為后續服務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需求感知的基礎上,當雄縣依托一體化數據平臺建立起智能監測中樞,動態整合1814戶建檔信息、600余條高齡補貼異常預警、探訪記錄等11類數據字段,自動生成服務優先級清單并及時推送提醒信息。這一數字化中樞有效避免了服務斷檔,推動“政策找人”機制落地見效。
為滿足困境老人多元化需求,當雄縣形成了“基礎服務+專業介入+社會支持”三級響應的多元服務矩陣。常態化探訪服務開展1064次,投入15.16萬元開展專項活動106場次,惠及6452人次,實現100%困境老人覆蓋。同時,聯動衛健、殘聯等6部門建立資源協同機制,整合政策、資金和服務資源,形成強大幫扶合力,讓養老服務的均等化、便捷化和優質化在高海拔牧區成為現實。
數智化賦能升級
推動服務質效雙提升
在當雄縣民政局,工作人員正通過養老服務數字化平臺查看最新的服務進展。屏幕上,服務需求發現、服務響應、資源鏈接、過程跟蹤和成效評估5項流程清晰流轉,1114次服務記錄實時更新,縣鄉兩級社會救助政策智能匹配,累計為66戶困境老人家庭提供服務,占縣域同類群體的93%,服務處理時效縮短至72小時內響應。
這一全流程數字化管控體系,構建起“需求智能感知-服務精準投送-成效數據反哺”的完整閉環,讓高海拔牧區養老服務從粗放式供給轉向精細化管理。在此基礎上,當雄縣建立“服務對象滿意度+資源使用效率+政策銜接度”三維評估指標,累計回收有效反饋832份,滿意度達91%,社工服務精準度提升40%,重復走訪率下降28%,預警信息處置率達100%。
數智化的賦能不僅提升了服務效率,更讓養老服務質量有了質的飛躍。通過智能分析探訪記錄和服務需求,系統能夠精準識別老人的潛在需求,提前規劃服務內容,避免了以往服務中的盲目性和滯后性。這種數據驅動的服務模式,讓每一分養老資金都用在刀刃上,每一項服務都送到老人心坎里。
多方合力共參與
繪就牧區養老新圖景
在當雄縣,一支由當地牧民組成的“銀齡互助”志愿者隊伍活躍在各個角落。他們熟悉當地語言和習俗,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日常關愛和緊急援助。這支隊伍是當雄縣探索“政府+社會組織+慈善”多元供給模式的生動實踐,也是尊重牧區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具體體現。
為了讓養老服務更貼合高海拔牧區特點,當雄縣積極開發牧區老人健康監測物聯網,拓展智能預警場景,用科技手段守護老人健康。同時,通過定期組織社工人才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提升他們在專業評估、個案管理和心理輔導等方面的能力,讓專業服務扎根牧區。
值得一提的是,當雄縣還推動“養老服務補貼”與退役軍人優待政策銜接,為老年人特別是退役軍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讓曾經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的老兵們在高原安享晚年。通過這些舉措,當雄縣已成功撬動社會資金116.59萬元,為1.6萬人次服務對象提供了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服務質量和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拉薩市在當雄縣創新構建的“3+1+N”養老服務模式,既發揮了政府在規劃制定、資金保障和監管評估中的主導作用,又充分利用了本地社會組織熟悉地域環境、通曉當地語言、了解長者需求的本土優勢,成功激活了基層養老服務網絡。這一模式不僅有效解決了高海拔牧區老人居住分散、養老服務基礎薄弱、集中養老設施覆蓋難等問題,更為全國高海拔牧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隨著這一模式的不斷完善和推廣,高原牧區的老人們將迎來更加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