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碩督鎮藏漢團結點心制作技藝”傳承人央金巴珍展示“團結點心”。程小路 攝
“這個模具是新制的;這個是祖輩傳下來的,有幾百年歷史了。”在西藏昌都市洛隆縣碩督鎮碩督村,66歲的布次仁介紹家中兩件點心模具。他拿起其中帶有3個凹槽的“古董”模具,輕敲果盤邊緣,點心脫模而出。
小巧玲瓏的奶白色糕體上,點綴著一抹喜慶的紅。這些點心有個寓意美好的名字——“團結點心”。
碩督古稱“碩般(板)多”,藏語意為“險要的岔路口”,曾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長期以來,南來北往的商旅與當地群眾在此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特有的風俗習慣。
布次仁制作點心的手藝和“古董”模具,來自他妻子洛松卓瑪的外曾祖父毛元,一位清光緒及宣統年間駐軍中的“記賬官”。當時,清政府為加強邊疆治理,調遣軍隊駐守碩督,將士們帶來了清明節祭祖、中秋節吃月餅、除夕夜吃年飯及秋季腌制泡菜等習俗。部分官兵與群眾通婚聯姻,在碩督繁衍生息。以“家”為單位,來自五湖四海的美食在此交融,并碰撞出新的火花。
圖為“碩督鎮藏漢團結點心制作技藝”傳承人央金巴珍展示“團結點心”。程小路 攝
毛元在碩督扎下了根,并將自己從陜西老家帶來的月餅制作工藝傳給兒女,經幾代人傳承和改良,成了如今的“團結點心”。其制作方法是將蒸好的面粉與酥油、牛奶、白糖、紅糖等混合,再以模具壓制成型。漢族民眾熟悉的傳統月餅紋樣,與藏族民眾熟悉的酥油香,在蒸騰的熱氣中融于一體,成為當地幾代人的舌尖記憶。
如今,“碩督鎮藏漢團結點心制作技藝”是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布次仁和他的女兒央金巴珍分別是第四、五代傳承人。
作為非遺美食,團結點心并沒有“躺”在展示柜里。每逢中秋節等節假日,碩督鎮上的19戶清軍后裔家庭、37戶民族聯姻家庭及街坊鄰居都要舉辦慶祝活動,布次仁與央金巴珍會制作團結點心與眾人分享。
“我正在嘗試改進配方,探索更多口味,同時讓點心的口感變得更加清爽不油膩,更符合當下提倡的健康飲食。”央金巴珍說。
據介紹,當地正推動團結點心的標準化生產,以便讓小鎮之外的更多人能夠品嘗到這道“團結之味”。
在點心生產線落地前,當地另一道美食——碩督泡菜,在十多年前就已實現標準化加工生產。據介紹,泡菜也是由駐扎在碩督的清軍帶來,而且一開始帶來的是已經腌制好的泡菜,以解決當年冬季吃不到蔬菜的難題。由此,泡菜加入“高原菜單”,也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
除了團結點心、碩督泡菜,碩督還有不少值得一“品”的細節,它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能夠讓初到此地的游客直觀地觸摸到民族團結的文化根脈。
比如“碩督獅子舞”。舞獅是人們熟悉的傳統民間藝術。清朝中晚期駐藏官兵將舞獅活動帶到碩督,當地民眾將鍋莊舞、熱巴舞等元素融入舞獅動作,形成了不同于“北獅”與“南獅”的特色“高原舞獅”。碩督獅子舞現為西藏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第五、六代傳承人鄧巴阿尼、洛松江村父子及鄧巴阿尼的幾名徒弟不僅在豐收和節慶日子為鄉親們表演,近年來還在相關部門支持下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參加西藏電視臺的藏歷新年聯歡晚會。
還有碩督村廣場上兩棵枝繁葉茂的“民族團結樹”。其為一棵楊樹和一棵柳樹相依而生,相傳由碩督鎮第一對民族聯姻夫婦所種。兩棵樹根莖相連,枝干交錯,被當地人視為愛情美滿、家庭和睦的“姻緣樹”,以及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象征。
開發新口味的團結點心,標準化生產的碩督泡菜,走向更廣闊舞臺的碩督獅子舞,成為碩督文旅小鎮“打卡點”的民族團結樹……在碩督,傳承數百年的“老傳統”煥發出新的活力。民族團結的故事,正在雪域高原續寫精彩新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