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拉薩市區出發,經過布達拉宮廣場向西走,便能看到一個矮矮的、山頂平似磨盤的小山包。這座小山被當地人稱作“巴瑪熱”(意為“磨盤山”),遠望并不起眼,山中卻藏著一間神秘的廟宇——“關帝格薩拉康”。
“戰神”關羽
正如它的名字,關帝格薩拉康供奉的,是一位藏族、漢族百姓都頗為熟悉的英雄人物——“武圣”關羽。
“關公是中國各地共有的、也是共同塑造的一個形象,在許多邊疆地區都建有關帝廟。”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林繼富說,“關公信仰傳入西藏,主要是與清朝時期軍隊入藏平息戰爭帶來的災難有關。”
磨盤山關帝廟的庭院里,就豎立著一塊石碑,記載這位以忠勇聞名的大將在雪域高原的一則傳說。
這則傳說發生在1791年左右。當時,尼泊爾廓爾喀族入侵西藏,乾隆帝派清軍入藏支援,在日喀則附近戰斗時,由于高寒缺氧,士兵被困,清兵引水困難。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掘得地泉,斗志倍增;忽然間又狂風大作,凍死不少敵軍,而這些事情,被清兵視作是關帝“顯靈”所致。
“西藏地區很多關于關羽的傳說,都與戰爭遇到困難時關帝‘顯靈’幫助士兵取得勝利有關,戰爭勝利后,老百姓就在這里建個廟紀念他。”林繼富說。
關公的“戰神”形象,讓當地百姓將他與藏族文化中驍勇善戰、保家衛國的民族英雄格薩爾王聯系在了一起。在磨盤山關帝廟的大殿中,關公塑像的左側,就豎立著另一位戰神格薩爾王的塑像。
“格薩爾是戰神,關羽也是戰神,民眾對他們的信仰都是源于對英雄的崇拜,漸漸地,人們就把這兩個神靈融為一體了,他們既祭祀關帝,也祭祀格薩爾。”林繼富說,“所以拉薩的關帝廟人們后來也稱為格薩爾康,這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結果?!?/p>
家園的象征
實際上,關帝廟所寄托的,不僅是藏漢百姓對“戰神”的敬仰,也是對家園、對國家的情感。
“一方面,當進藏的漢人思念家鄉的時候,關帝廟會成為他們寄托家園情感的一個空間,讓他們知道有一個心靈的家園,有一個信仰的家園?!绷掷^富說,“另一方面,關帝廟是中原文化在邊疆民族地區的一種代表性存在,它拉近了邊疆地區百姓與中華文化的距離。”
林繼富認為,關帝廟的存在本身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如今,來到磨盤山關帝廟祭拜的民眾,會用藏族百姓的方式供酥油燈和青稞酒,也會用漢族百姓的方式在廟內跪拜、抽簽。
“抽簽的形式跟漢文化中是一樣的,但是簽上的文字都是用藏文來對應?!绷掷^富說,“基本上,它保留了漢文化中關帝廟的形態,同時又融入藏族的祭祀儀式。兩個民族的融合在關帝廟里面得到了一個非常充分的體現?!?/p>
“關帝廟強化的是邊疆地區百姓對中華文化的一種認同”,林繼富說,“它是一種安定人心、治國理政的方式,讓當地百姓能夠融入到中華文化里面去。當地百姓愿意建關帝廟、會到關帝廟祭祀,這也是當地人對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的一種體現?!?/p>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