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會客廳|專訪霍啟剛:國家機遇處處有 香港青年須自強
中新網香港12月12日電 題:專訪霍啟剛:國家機遇處處有 香港青年須自強
中新網記者 韓星童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霍啟剛年幼時,因祖父霍英東響應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回家鄉廣東投資發展,建設中山溫泉賓館,而與父母及一眾兄弟姐妹在那里度過不短的日子,擁有許多美好的童年回憶。
霍啟剛近日在接受中新網“港澳會客廳”專訪時回憶說,那時仍處于港英政府時期,由香港去一趟中山,路程頗費周章。霍啟剛記得,每回都要先從香港坐船到澳門,再由澳門轉車到珠海,在珠海過關后轉車才能抵達中山,這一趟便已花了一日功夫。
若要問國家這幾年的變化大嗎,霍啟剛覺得這便是個生動例子,近年來建橋、建路、高鐵通車,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與此同時,香港回歸至今已25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亦加快不少,在人文等各領域交流皆有所加強,“這當中有很多機遇香港的朋友也可以參與其中,我覺得還是蠻驕傲的”。
“所以有時候我跟年輕人聊天,經常跟他們說,國家的發展有很多面,有一些做得非常好,有一些還可以進步,不要只用批評的眼光,要看到我們從哪里走過來,在短短時間內走得多遠,走得多驕傲。”霍啟剛說。
自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后,香港青年有了更多機遇到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升學、工作。霍啟剛記得,當時大家都熱烘烘地講大灣區機遇,有一位在北京創業的香港青年找到他,問到北京創業是不是去錯地方了?是否應該把公司總部搬去大灣區?
霍啟剛告訴他,千萬別這么想,“每個企業、每個機會都要自己去尋找,大灣區不過是家的延伸,意思是比較近家,但是國家的機遇到處都是。”未來科技重鎮可能在深圳、北京,文化之都可能是上海、浙江,而更多有待更快發展的地區,更是機遇重重。在他看來,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機遇、政策,但年輕人不要去追著政策跑,而應根據自己的強項、愛好確定適合的發展方向。 不過有時,機遇同樣意味著競爭。霍啟剛在聆聽青年聲音的過程里,也注意到他們的迷惘與焦慮——“到了大灣區,我們能競爭嗎?會不會找不到工作?內地一年有近千萬大學生畢業,大家都很優秀。他們到那了,人生地不熟,沒朋友,普通話可能也說得不太好,不懂內地文化,他們有很多擔憂。”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近來也多次強調要到海外“搶人才”,某種程度也加深了本地年輕人的憂慮。
霍啟剛卻覺得,人才永遠是流動的,“不可能抱著封閉式的政策態度,不讓人家來,那是死路一條。”說到底,最實際的還是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從事青年工作多年,霍啟剛將自己在年輕人中的角色定義為“搭臺搭梯”,“你要聽他們來講,用你的經驗、你的橋梁去幫助他們”。(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