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青年返鄉創業:黃芪種植鋪就農民增收路
中新網大同7月13日電 題:山西青年返鄉創業:黃芪種植鋪就農民增收路
作者 楊杰英 張馨戈
盛夏時節,在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趙家溝鄉舍科堡村的北山,黃芪長勢正旺。
“黃芪,別看它不起眼,根莖全是寶。”站在山坡上,熊福明望著上萬畝的黃芪說。
熊福明,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錦林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2014年,原本在外地發展的熊福明返鄉創業,開始種植黃芪,帶領脫貧村民致富。
用他的話來說,“我出生在農村,是農民的兒子,懂得怎樣和老百姓打交道。”作為來自農村基層的省人大代表,他最關心的事是鄉村振興。
“天鎮縣屬高寒地區,傳統作物經濟附加值不高。通過多年農業耕作經驗,我發現黃芪的生長環境和天鎮的氣候非常契合。”熊福明告訴記者,經過近3年的反復改良試種,終于種植成功,并形成自己的技術專利,既提高了黃芪的產量,又保證了其野生品質,實現黃芪的“人種天養”。
熊福明介紹,通過這套技術應用,黃芪的品質好,其綜合藥用成分是《中國藥典》標準的3倍以上,經濟效益較之前提高2倍,而管理成本減少一半。
2017年,熊福明牽頭成立了山西錦林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錦林農業)。如今,該公司已發展成為集中藥材種植、收購、生產、深加工、銷售綠色無公害產品于一體的農業公司,帶領鄉鄰致富增收。
今年56歲的何云,是天鎮縣趙家溝鄉盆兒井村人。他之前在家種地,“靠天吃飯”。如今在熊福明的企業,管理看護黃芪種植基地,年均增收2萬余元。
在錦林農業黃芪加工車間內,工人們正將黃芪分揀、篩選、清洗、切片、加工、運往全國各地……
50歲的切片工人吳秀清,此前是家庭婦女,沒有經濟來源。去年,吳秀清來到錦林農業成為一名切片工人,月平均工資4000元以上。
“我的初心就是帶著農民一起通過科技、市場致富。”熊福明帶領大家共同流轉土地共涉及5個鄉鎮14個村,總面積達5.5萬畝,其中種植中藥材黃芪3.75萬畝,其余種植小雜糧,惠及農戶536戶。
基地黃芪種植、拔草、日常管理看護、采收種子和采收黃芪以及黃芪分揀篩選加工等,企業為當地村民提供穩定就業崗位800多個,季節性用工日工資平均120元左右,帶動農戶1500多戶,輻射受益人數可達2300余人。
2020年,錦林農業通過國家有機產品認證,入選山西省首批“誠信企業名單”;2022年,該公司入選“全國名特優新產品”,同年6月申請“天鎮黃芪”國家地理標志,8月通過“歐盟認證”。
同時,錦林農業還是大同市農業龍頭企業、山西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及山西省民營科技企業、“萬企興萬村”實驗項目企業。
“我們一直在圍繞黃芪進行研究,通過精深加工,目前已開發十幾種產品。”熊福明介紹,企業的黃芪產品已遠銷海外,下一步還會繼續拓展海外市場。(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