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是訪問|世界能源革命,我們的速度足夠快嗎?
文/龐無忌 王夢瑤
新一輪能源革命席卷全球,從快速增長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到不斷降低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再到逐漸提高的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這一趨勢已勢不可擋。但也有專家擔憂,能源轉型,我們的腳步是不是足夠快?
第六屆進博會期間,畢馬威中國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3》顯示,2022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7.5%,創歷史新高,但化石燃料消費占一次能源的百分比仍然穩定在82%。
如何看待當前的世界能源變革現狀?未來有哪些新的發展空間?中國在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能源及天然資源行業主管合伙人蔡忠銓在進博會期間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專訪時表示,世界正在發生變化,整體趨勢向好,但仍任重道遠。中國已經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容量最大貢獻國,中國作為全面發展的新能源強國必會引導行業發展,加速全球能源轉型進程。
訪談實錄摘錄如下:
國是直通車:畢馬威在第六屆進博會上正式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報告顯示,2022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7.5%,比上年增長近1%。可再生能源增長較快,主要受到哪些國家的提振?
蔡忠銓:2022年可再生能源的增長得益于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推動,其中中國、美國、歐洲地區國家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既是能源消耗大國,也是綠色轉型的積極推動者。
2022年,中國內地、美國、歐洲地區的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分別提升1.2%、0.8%;歐洲地區提升1.7%,占比達到近14%。
國是直通車:2022年,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量創下歷史新高;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球的比例已達到近四成。您認為,在能源轉型中,中國有何獨特優勢?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蔡忠銓:中國在2020年首次明確碳中和時間表,最新的數據統計也反映了中國在過往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優異成績。優異成績的背后是中國的自然資源優勢,中國擁有豐富的日照風力資源,無論是“沙荒戈”大基地還是分布式光伏資源,都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同時中國人口規模巨大,應用場景豐富,具備超大規模的內需市場基礎。
在此基礎上,中國政府還制定且實施了可持續資源轉型政策,通過宏觀調控、資源協調等制度優勢強力推動行業發展,形成了具備中國特色發展的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
2021年國務院提出的2030年光伏、風電裝機量12億千瓦目標預計將提前實現。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容量最大貢獻國。
中國的優勢還體現在全力提前布局新能源產業鏈上。近十年來,中國大力推動風電、光伏生產設備全產業鏈發展,持續技術迭代及降本,加速了全球能源轉型進程。
國是直通車:我們注意到,盡管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創歷史新高,但化石燃料消費占一次能源的百分比仍然穩定在82%。這背后有哪些因素需要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蔡忠銓: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能源轉型絕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則也不會制定長期雙碳目標。能源轉型要滿足供應安全、價格可負擔,清潔低碳,這曾經是能源的“不可能三角”,但過去五年隨著政策推動、技術革新和產業發展,“不可能”已經逐漸實現。
正如我們《世界能源統計年鑒》解讀的那樣,世界正在發生變化:2022年化石燃料消費占一次能源比重是81.7%,與五年前相比下降3.4個百分點,整體趨勢向好,但仍任重道遠。
能源轉型進程受到地緣政治、能源產量、低碳技術成本、經濟發展、氣候環境等諸多綜合因素影響。當前,不同國家及地區經濟發展階段、能源資源稟賦差異大,能源轉型進程也參差不齊,這些都是限制全球轉型進程的綜合性問題。
未來的行業發展也需要在行業引領者的主導下加強各經濟體合作,加快低碳技術研發,繼續降本增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平衡經濟增長、能源保障、清潔低碳,最終逐步實現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國是直通車:中國可再生能源增長迅猛,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同比增93%,可再生能源裝機約占我國總裝機的49.6%,已超過火電裝機。您認為,未來中國可再生能源投資和消費增長勢頭如何?
蔡忠銓:在全球雙碳背景下,中國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和消費仍將保持強勁增長。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已經占比總新增裝機的76%,增長顯著。
隨著經濟發展,未來中國能源總需求量也必然呈上升趨勢。為了降低碳強度,未來新增裝機量中可再生能源占比將不斷加大,光伏、風電將逐步成為主力發電資源,常規電源定位將逐步轉向調節和支撐。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的光伏、風電發電量已經達到全部發電總量約16%,預計2060年中國風、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將接近60%。預計未來將持續通過投資建設靈活調配資源,促進特高壓及各級電網發展以提升本地及跨區域消納能力,進一步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消費量增長。
國是直通車:在這一轉型過程中,源網荷儲哪個環節您認為投資和增長潛力最大,可否舉例說明?
蔡忠銓:在能源轉型中,源網荷儲整體系統都將發生深刻變化。每個環節都具有巨大的投資和增長潛力,在不同階段也有不同投資和重點發展的側重。
首先,就“源”這一環節而言,從中國自然資源及技術成熟度研判,光伏、風電仍將是未來中國增長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雙碳進程中將持續有大量資金進入光伏、風電領域,投資和增長確定性強。集中式及分布式光伏、海風電站的投資、建設、運營,以及光伏、風電制造產業鏈的技術迭代,都將是未來重點發展方向;氫能也在逐漸走上快車道,中長期維度來看,綠氫的發展是工業深度減碳脫碳的重要路徑。
在“網”側,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的不斷提高,傳統電網受到愈發嚴峻的挑戰,電力系統和智能電網的升級是未來重要的投資發展方向。為支撐新型能源體系平穩運行,需要在超高壓及各級骨干網架、柔性配電系統、智能調度控制、數字化及通信技術等諸多方面,吸引投資持續技術創新。
用電側也有較大的發展潛力。通過投資發展電動車與電網互動技術(V2G),促進工業能效改進,從而提升需求響應等技術領域,聚合多個用能終端、分布式儲能設備,最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儲能是能源轉型得以順利推進的必要條件,是實現可再生能源平穩供應的關鍵。除了最成熟的抽水蓄能儲能,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新型儲能也具有廣闊的市場成長空間,預計未來獨立儲能及工商業儲能側將率先實現經濟性。新型儲能技術中,當前以技術成熟度最高、成本最優的電化學儲能為主導技術,同時拓展多種儲能技術以滿足不同場景儲能需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