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與“一帶一路”金色十年
作者:潘海生、吳揚(分別系國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智庫主任、天津大學教授,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職業教育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促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合作,職業教育為相關國家與中資企業培養了大批國際化本土技術技能人才,促進了中國對外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高水平發展。
“職教出海”成果豐碩
回望這十年,職業教育成為共建美好未來的關鍵力量之一。
教隨產出、校企同行,助力“走出去”企業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十年來,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校企協同創新職業教育海外辦學模式,逐漸形成了“政府+學校”“產業+學校”和“企業+學校”等多種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特色辦學模式。依托“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職教出海”助力“走出去”企業穩步發展。調查顯示,75%的高職院校境外辦學集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為“走出去”企業培養了大批本土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雙向互助、深度融合,成為“職教出海”的關鍵詞。
標準引領、模式創新,強化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目前,我國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中文+職業教育”特色項目,400余所高職院校和國外辦學機構開展合作辦學,全日制來華留學生規模達1.7萬人,多個職業教育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已被納入合作國國民教育體系。我國職業教育在“引進來”和“走出去”中不斷實現再提升,持續為各國學員提供職業教育培訓和就業發展機會。
交流互鑒,合作共贏,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國際知名品牌。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已與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穩定聯系——面向歐洲地區,推動成立“中國—中東歐國家職業院校產教聯盟”;面向非洲地區,啟動“未來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劃”,合作成立“中非職教合作聯合會”;面向東南亞地區,實施“中國-東盟雙百職校強強合作旗艦計劃”。同時,我國職業教育打造了一批如魯班工坊、絲路學院等具有鮮明特征的職業教育國(境)外辦學機構。通過搭建國際職業教育交流平臺、打造全球知名職業教育品牌共享“中國方案”,是保障“職教出海”實踐模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以民生“小切口”促進民心“大融通”
十年來,中國職業教育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以民生“小切口”促進民心“大融通”。
職業教育海外合作項目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作為“一帶一路”教育合作典范,近年來,中國20個省和直轄市的116所職業院校與泰國90多所職業院校在31個專業領域開展了170個職教合作項目,泰國赴華實習學生共6批246人,線上培訓涉及200多所職業院校,受益學生達4萬多人次。僅2022年,中國高職院校專任教師赴國(境)外指導和開展培訓就達268194.5人日。
職業教育合作架起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堅固橋梁。通過中外合作辦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課程體系等多樣化渠道與方式,增進外國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今年3月,中國和泰國教育部門共同創辦的全球首家語言與職業教育學院在曼谷成立,進一步傳播了我國傳統工匠精神。
從實踐創新走向話語構建
面向未來,職業教育將從實踐創新走向話語構建,為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開辟美好未來。
加強頂層設計,優化“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合作布局。一是開展國際職業教育體系與制度的國別研究,加強各國間職業教育戰略規劃對接、制度鏈接和政策溝通,依據國別與區域特征進行職業教育精準布局。二是建立健全部門聯合協調機制,組建工作推進專項小組,協調各國建立職業教育質量保障協作機制和市場監管協作機制,為相關國家職業教育合作運行提供頂層指導。三是堅持教隨產出、產教同行,在研究與探索基礎上及時總結經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校企協同海外辦學模式。
堅持標準導向,推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合作內涵式發展。一方面,建立國際區域職業教育資格標準聯合研發中心,研制具有國際可比性與適應性的職業資格框架體系,探索建立國際區域職業教育認證制度,推動相關國家學分互認、資格互認和學位互認,打造“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品牌活動,促進跨國、跨區域技術技能人才流通;另一方面,依托產教融合國際交流共同體,開展職教師資隊伍培養培訓,依托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統籌推進“中文+職業教育”線上線下資源體系建設,積極對標產業發展的國際前沿,開發具有中國特色、支撐特色教學的儀器、設備等硬件裝備、專業軟件裝備,以及虛擬仿真實訓室等軟硬件一體化教學設備,系統性提供職業教育國際交流的“中國方案”。
深挖文化內涵,提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合作國際品牌影響力。一是加強文化挖掘,充分利用魯班工坊、絲路學院、鄭和學院等知名品牌中蘊含的豐富深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開展特色鮮明、底蘊深厚的文化交流活動,充分發揮文化在組織、協調、規范和引領職業教育國際交流方面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二是依托我國主流媒體,講好中國職教國際交流故事,積極拓寬中國職業教育鏈接世界各國的文化渠道,提高國民對職業教育與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認同度,為國際交流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三是做好魯班工坊等典型項目的總結和宣傳工作,構建并逐步完善我國職業教育國際話語體系,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5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