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醫院也能買到“靈魂砍價藥”
閱讀提示
從定點醫療機構門診到定點零售藥店,在醫保移動支付互聯網生態應用系統的支撐下,經醫保“靈魂砍價”的藥品能“零加價”直達患者手中。
“‘可善挺’能刷醫保嗎?”這個問題,有著30多年銀屑病病史的患者王安華“追問”了4年。王安華所說的“可善挺”,通用名為司庫奇尤單抗注射液,可用于治療因銀屑病引發的皮膚受損。
2019年,該藥進入國內時定價為2998元/支,未納入醫保,每個月兩支的維持用量對于王安華來說是一筆天大的開支。在堅持自費半年后,他不得不把藥停了下來。
如今,王安華的這個問題有了新的答案。
醫院藥品儲備不足患者不能即刻取藥
其實早在2021年,司庫奇尤單抗注射液便被納入醫保,每支藥降到了不到400元。即便如此,卻依舊改變不了王安華的用藥困境。醫生處方上的藥,在醫院藥房買,可以享受醫保報銷政策,但由于部分醫院存在藥品儲備不足的情況,時常導致急需用藥的患者不能馬上取到藥。
王安華和不少患者面臨兩個選擇:一是等,等到醫院有藥用醫保結算;二是到醫院以外的藥店以原價購藥。對王安華來說,選擇前者,意味著要“忍受睡覺時也難以停止的疼痛”,選擇后者,每支藥要多付幾百元。
好在如今王安華們的困境在福建有了新解法。2021年11月,福建省依托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在全國率先建成省級醫保電子處方中心,通過電子處方流轉,打通醫院和藥店兩個渠道,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買到醫院開的“國談藥”,還能享受與醫院同等的醫保報銷政策。
“兩支一共2376元,醫保報銷1520元,個人自費760元。”日前,王安華在藥店里以醫保價買到了“可善挺”。從就診地拿到電子處方,再到藥店取藥,王安華全程僅用了不到30分鐘。他感嘆:“以前醫院沒藥,到藥店買只能自費。現在有了‘雙通道’,解決了我們的大問題。”
電子處方經授權一鍵流轉至藥店藥房
記者從福建省醫保局了解到,福建探索建立的“雙通道”管理機制,為包括王安華在內的患者化解了“走出醫院就買不到‘醫保藥’的煩惱”。通過推動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兩個渠道同步納入醫保支付,進一步提高了醫保談判藥品的可及性。
以王安華的購藥經歷為例,在醫院開具“雙通道”電子處方后,院內藥房藥師便可將審核通過的電子處方上傳至醫保“雙通道”電子處方中心。王安華在福建醫療保障微信小程序查詢藥品庫存自選藥店,電子處方經授權便能一鍵流轉至藥店藥房。藥店藥師通過醫保一體化結算系統下載醫保電子處方進行二次審核后,藥品便進入了待結算、待領取的狀態。而在藥店取藥,王安華只需要拿出手機展示個人醫保電子憑證供藥師核驗身份,即可完成醫保結算。
從定點醫療機構門診到定點零售藥店,經醫保“靈魂砍價”的藥品就這樣在福建構建的醫保移動支付互聯網生態應用系統的支撐下,“零加價”直達患者手中。
據悉,2021年11月,藥品“雙通道”管理機制在福建省落地實施,首批共有32種藥品納入“雙通道”管理。2021年12月底,2021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中新增的67種談判藥品也全部納入“雙通道”管理范圍。
“納入‘雙通道’管理的藥品均為臨床價值高、患者急需、替代性不高,適合定點醫療機構門診和定點零售藥店渠道供應保障,原則上通過談判機制納入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的藥品。”福建省醫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雙通道”增加了藥品供應渠道和患者的用藥選擇,讓參保群眾實現“藥能買到,錢能報銷”。
“便宜藥”也是“放心藥”
作為執業藥師,陳雪香在幫王安華取藥前,需要進行人臉識別,并對醫院流轉來的處方進行二次審核。一看患者病癥與藥品功能是否相符,二看劑量是否超標。核實完,點擊屏幕上的“通過”,一單“雙通道”醫保電子處方流轉才算完成。
“基于雙重審核制度,每家‘雙通道’藥店都必須按規定配備至少兩名執業藥師,保證用藥安全。”據了解,為確保患者在買到“便宜藥”的同時買的是“放心藥”,藥店藥師根據電子處方標記的藥品,每一盒都要進行追溯碼掃碼才能交付。
福建還設計了一套“雙通道”藥店的準入機制,包括藥店需取得醫保定點資質、按規定配備執業藥師、“雙通道”藥品滿足率高于30%、3年內無任何醫保誠信違規記錄等。平臺接入機構若存在不合規情形的,將實行“一票否決”。
目前,福建已接入“雙通道”的醫藥機構達到201家,包括定點醫療機構73家、定點零售藥店128家,實現全省11個統籌區全覆蓋。福建“雙通道”電子處方中心上線以來,已累計服務參保患者約6.7萬人,開具流轉處方22萬張,藥品銷售額5.54億元,醫保結算額超3.76億元。
為提高藥品可及性,更好落實國家談判藥品“雙通道”管理機制,今年初,國家醫保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關于印發《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2年)》的通知明確,2023年12月31日前,各省份要依托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電子處方中心,建立健全全省統一、高效運轉、標準規范的處方流轉機制,實現省域內“雙通道”處方流轉電子化。(記者 李潤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