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出屬于中國的“黑色黃金”
【一線講述】
碳纖維作為重要的新材料,素有“黑色黃金”之稱,一直以來,價格高昂且“一絲難求”。為了研發出屬于中國的碳纖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我們從2006年就開始搞原絲研發。
那時候,我們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資料,連研發碳纖維的“石頭”都摸不著,只能鉚足干勁自主創新。盡管困難不少,但是我們始終沒有放棄,因為大家有一個共同的夢想,那就是要實現碳纖維國產化。
一個人技術再好,也需要優秀團隊的支撐。作為吉林省“黃大年式科研團隊”碳谷碳纖維技術研發創新團隊負責人,我帶領著一群隊員不斷挑戰不可能。我們經常戴著防毒面具在實驗室一干就是幾個小時,不一會兒就滿頭大汗;從實驗室再到會議室頭腦風暴,餓了就泡個方便面充饑;討論出思路再到生產線繼續摸索調整,困了就拼幾把椅子瞇一會兒。
從開始研發到投產,我們一忙就是5年。2011年,5000噸碳纖維原絲項目建成投產,開創了我國碳纖維原絲規模化生產的先河。上百次投用配方、上千次調整、上萬組數據……我們陸續攻克了黏度不穩定、氣泡雜質多等多道難關,突破了紡絲纖度高、強度低、毛絲多等各類屏障,徹底解決了原絲質量不穩定的問題,獲得了兩項國家發明專利。
“卡脖子”的地方就是我們攻關的方向,生產線的需求就是我們確定科研課題的依據。隨著原絲項目陸續投產,我們又開始在不同的生產線上尋找問題。我們關注到大絲束碳纖維市場應用廣泛,而且成本更低,就研發大絲束產品。經過持續科研攻關,如今,我們公司能夠生產25K、35K、48K、50K等大絲束原絲,完善了碳纖維產品體系。其中,全球首款35K風電專用碳纖維備受市場青睞,成為“拳頭”產品。
在我看來,培養更多人才是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源頭活水,做好“傳幫帶”,為企業、為國家培養更多碳纖維產業人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2017年,公司成立了“張海鷗勞模創新工作室”。我們以培養技術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隊伍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問題改善為牽引,帶動研發團隊增強技能本領,不斷推動碳纖維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未來,我會繼續立足本職崗位,以車間里的實驗室為“家”,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東北全面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任爽、光明日報通訊員蘆猛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5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