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市色尼區第五幼兒園的學生正在玩耍。 圖由吳小聰提供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市色尼區,一幅跨越人生四季的幸福畫卷正在雪域之巔徐徐展開——幼兒園里童聲朗朗,創業園區青春飛揚,養老院里笑聲陣陣。在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記者循著一個個普通色尼人的生活軌跡,記錄下這片高原上“從搖籃到夕陽”的溫暖變遷。
走進色尼區第五幼兒園,整潔舒適的校園環境映入眼簾,教室里傳來兒歌聲。小班學生達瓦措姆正與其他小朋友一起表演節目,臉上帶著笑意,眼里充滿清澈。在攀爬架上玩耍,在操場上蕩秋千,在食堂里吃著美味可口的飯菜……孩子們的童年格外美好。
曾經,色尼區的孩子們大多在牧場里“摸爬滾打”。如今,標準化的教室、專業的幼師團隊、營養豐富的三餐,成了孩子們的日常。
園長次仁卓嘎回憶:“過去牧區沒有幼兒園,孩子們要么跟著大人放牧,要么在家里等上學年齡。過去5年,色尼區投入1.2億元改善學前教育條件,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8所,實現鄉鎮中心幼兒園全覆蓋,保教人員持證上崗率達100%。”
在那曲市第三中學,科技館里正進行機器人編程課。初二學生扎西平措熟練地調試著傳感器:“我設計的太陽能牧羊犬能幫阿爸守羊群!”這所投資8000萬元改擴建的學校,不僅配有地暖宿舍、藏餐食堂,還開設了很多興趣社團。
從幼兒園到中小學,色尼區的孩子們正享受著越來越完善的教育保障。而改變不止于課堂,學生宿舍還配備了暖氣,食堂每天更新菜譜,兼顧口味與營養均衡。孩子們在舒適的環境下更專心學習,朝著“走出草原看世界”的夢想努力。
據色尼區教育局數據顯示,色尼區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9%,初中階段毛入學率提升至118.22%,農牧民子女上學享受“三包”政策,還有專項助學金覆蓋從小學到大學的全階段。
教育鋪就成長路,就業打開幸福門。在色尼區就業服務中心,年輕人畢業后能通過技能培訓、招聘會找到心儀的工作。曾經,牧區青年就業多局限于傳統行業,如今,電商、旅游、現代農牧業等新業態蓬勃發展,讓他們有了更多選擇。
近年來,色尼區依托特色產業發展,累計開發就業崗位1.2萬個,建立“培訓-就業-跟蹤”全鏈條服務機制。
歲月流轉,幸福延續到晚年。在色尼區日間照料中心,78歲的格桑老人正和老伙伴們進行休閑娛樂活動,護士們定時為他們量血壓、監測健康情況。曾經,牧區老人養老多靠子女照料。如今,照料中心提供免費的餐飲、醫療護理和文化娛樂服務,每天的鍋莊舞時間更是老人們最期待的時刻。
格桑老人說:“真的打心眼里感謝中國共產黨,是黨讓我們過上了如今幸福美好的生活。”
從幼兒園的“一磚一瓦”到中學的“一粥一飯”,從職場的“一技之長”到晚年的“一顰一笑”,色尼區用60年的發展實踐證明:幸福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每個階段的具體溫度里。這份“全周期”的民生答卷,寫滿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的承諾,更映照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最生動的注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